十大正规网络彩票app  

你的位置:十大正规网络彩票app > 新闻动态 >

医康融合: 基层医疗提质增效的新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7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不设立单独的康复病房,不额外购置昂贵的大型设备,更不必让患者辗转奔波于多个科室……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基层医院,如何突破传统模式桎梏,为百姓提供更全面、更有效、更暖心的医疗服务?黑龙江省木兰县人民医院以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为突破口,打破科室壁垒,整合有限资源,将康复服务深度嵌入临床诊疗的全流程,为县域患者打造了一条从“治疗”到“回归生活”的闭环链接。这一创新实践,让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焕发了生机活力,也对国家分级诊疗战略做出了有益尝试。

从“治病”到“助人回归”的转型

木兰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,作为县域医疗机构的“守门人”,长期肩负全县及下辖10个乡镇近30万居民的健康保障重任。然而,与众多基层医疗单位一样,木兰县医院也面临人才流失、设备短缺、学科薄弱等困难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,医院运营情况也更加紧张,而患者对功能康复的需求却日益迫切。但传统“重治疗、轻康复”的运作模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愿望。这是因为许多患者术后缺乏康复指导,导致关节僵硬、肌肉萎缩,甚至二次或多次入院。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,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。

面对这一困境,我们医院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,基层医院不仅要救命,更要让患者有尊严地回归生活。因此,我们开始积极探索改革之路,寻求破解基层医疗难题的良方。2020年,国家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》,为木兰县人民医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。医院领导班子以《意见》为指路明灯,将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确立为核心战略。根据这一模式,医院明确强调早期介入、多学科协作、康复团队全程参与临床诊疗,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,形成“评估-治疗-康复-再评估”的有机动态链环。

“四步走”打通“医康融合”脉络

理念革新,全员培训重塑医疗思维。医院推行一体化模式的首要挑战是拆除科室壁垒。通过全员培训、案例研讨、政策解读,强调“康复是治疗的延续,而非终点”。我们班子提出:“时间就是“功能”,早一天康复介入,患者就少一分致残风险。”为了消除“康复干扰治疗”的质疑,康复团队深入临床科室参与查房,与外科、内科、骨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,逐步消解了质疑和误解。

团队重构,多学科协作织密服务网络。以康复科为核心,医院组建了涵盖内科、外科、骨科、儿科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。康复医生与临床医生“结对”工作,确保每位患者在诊治初期即能获得康复评估。以脑梗塞患者为例,在神经内科接受溶栓的同时,康复团队就已经同步介入吞咽功能训练和肢体活动指导,由此将平均住院周期从21天缩短至14天,致残率下降35%。

技术赋能,中西医融合增强基层医疗水平。针对基层常见病,医院创新融合低成本、易操作的中西医技术。运用穴位注射联合针灸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肢体麻木;采用火龙罐疗法解除慢性腰痛,有效率超90%,且无需依赖昂贵设备;利用威伐光技术加速术后伤口愈合,将感染率从8%降至2%。这些“小而精”的技术,既符合基层实际,又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。

流程优化,全程管理筑牢康复防线。医院明确规定: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康复评估,并根据具体病情分层介入。骨科术后患者次日即开始床旁关节活动训练;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内启动言语康复。一名因重度褥疮久治不愈的患者,经康复科采用可见光照射联合清创,两周后创面完全愈合,避免了截肢风险。“这种‘治疗与康复并进’的模式,让患者少受苦、少花钱”,骨科主任感慨道。

攻坚实录:患者受益于康复一体化

巧用有限资源,实现“一机多能、一才多用”。面对设备短缺,医院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最大化资源效能。一台威伐光治疗仪同时服务于外科伤口修复、呼吸科肺炎辅助治疗;康复治疗师跨科室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肌力锻炼。此外,医院还与省市上级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,邀请省级专家每月驻点指导,弥补技术短板。

内部造血+外部引智,打造“一专多能”团队。针对人才匮乏,医院采取“送出去学、请进来教”的策略。定期选派骨干赴省城三甲医院进修,康复科主任带队每周开展病例讨论和技能培训。一名原本仅擅长理疗的治疗师,通过培训掌握了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技术,现已独立处理了30余例肿瘤术后患者的病情,让基层专业人才得到了锻炼的机会。

以实效赢信任,从疑虑到依赖的转变。改革初期,少部分临床医生对康复介入有抵触情绪。康复团队用数据和事实说话:开展一体化模式后,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40%,平均住院日缩短3天;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了50%。一名喉部水肿诱发吞咽障碍的患者,经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5天后,恢复自主进食。“现在临床科室主动邀请我们会诊,甚至‘抢’我们的治疗师。”康复科主任自豪地说。

三个“契合”为医院发展精准定位

实践经验表明,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是与基层医院的实际需求以及与国家政策导向是相向而行的——

与基层医院的需求高度契合。基层医院接诊的大多为脑卒中后遗症、骨关节病、慢性疼痛等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。传统模式下,这样的病人经常因康复服务缺位而致机体功能退化甚至因病返贫。一体化模式通过早期介入和全程管理,将致残率和再住院率分别降低22%和18%,可以直接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。

与基层资源禀赋高度契合。无需新增床位或大型设备,而是通过流程优化和团队协作即可达到“一人服务多科、一机覆盖多病”。这不仅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,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。据统计,医院康复设备利用率为120%,门诊康复服务量增长65%,真正做到了“小成本撬动大效益”。

与国家政策导向和时代发展趋势高度契合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慢性病的高发,康复医疗的需求将不断增长。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康复医疗工作。因此,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模式不仅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吻合,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。

力推区域医疗能力的整体提升

我们认为,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的终点绝不是自家医院的成功,而是区域医疗能力的整体提升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木兰县人民医院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医共体内的10家乡镇卫生院,通过技术帮扶和资源共享,让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。同时,医院还将探索与养老机构合作,推动“医康养”融合,为老年患者提供从急性期救治到居家照护的全链条支持。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医疗生态体系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。我们坚信,在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的时代,“临床康复一体化”不仅是基层破局之策,更是实现“以健康为中心”转型的必由之路。只要敢于创新,基层医院同样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
(作者王利军:黑龙江省木兰县人民医院院长)



Powered by 十大正规网络彩票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站群